在探索中追寻自我 ——专访2017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江政宝

更新时间:2018-01-22 17:53:37 浏览量:

人物简介:江政宝,2011级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15年保送本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生,加入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师从窦志成、文继荣老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成果发表在SIGIR、TKDE等会议和期刊上。

 

11级的江政宝师兄刚获吴玉章奖学金,在窦志成和文继荣老师的指导下做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科研,更有缘的是,他还是《信息月刊》的前任社长。

见面的时候,他穿着一件简单的蓝色风衣,快到点了才推开门,很是抱歉地解释道因为一些工作的事情耽搁了。他快步走进来,熟练地拉开椅子,带着干练的笑,向我们点了点头,说道:“开始吧,不用太过紧张的,就和平时聊天一样”。

“我对未知很好奇”

 

采访地点就在实验室的楼下。面对采访,江政宝一直是很放松的状态。

当谈到我们最关心的话题——此次吴玉章获奖时,江政宝突然反应过来,“其实没什么的,这次参评本来只是想试一试,能得奖也很侥幸”。他向我们解释道,不同于本科生参选吴玉章奖学金,研究生会更加注重学术研究,而这早已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

故事的开端大概在大四那年,偶然加入文老师带领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他,彷佛发现了新大陆,进一步地坚定了做科研的这条路。他为我们简要的介绍了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搜索结果多样化,譬如如何在用户搜索“苹果”时同时展示手机与水果这两种搜索结果,技术上要判别不同文档的内容和含义、以及查询所涵盖的多种信息需求。说到研究时,江政宝的眼中闪熠着光芒,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研究,他都如数家珍。

在实验室的日子,经常埋头就是一整天,对于这看似“枯燥”的生活,江政宝却解释道

“你会感觉到研究时,尝试新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被满足的满足感,这是独一无二的。相比本科时喧嚣的生活,我更喜欢现在的宁静,可以踏踏实实的做点事情”。回想起刚进学校那会儿,对大学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平时兴趣爱好广泛的他也没少做尝试,参加大创小创美赛国赛、负责社团运作、选了很多人文方向的课程、也有过无数个求是刷夜的记忆……直到加入实验室,不断深入的去接触、理解某个问题、某项技术,从一开始跟着导师的思路走,到现在拿到新的课题能提出自己的思路,他慢慢体会到了成长,也发现了自己更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很高兴在大四做出了现在看来正确的选择,加入实验室,在窦老师、文老师、还有赵老师的指导下,把重心完全放在科研上,相比之下,可能本科前三年一直是在不停地尝试和乱撞。”

吴玉章奖学金对他的研究努力作出了肯定。在众多参评选手中,优异的研究成果这一项给他加了很多分,更重要的是他——乐在其中。

“人生在于经历”

 

当我们同师兄谈及本科生活时,他不禁露出了微笑。他看着我们,颇为感慨地说道:“研究生后基本是专注科研了,相比之下,本科生活更加“多彩”和“光鲜”。”

作为著名人文高校中的理科院系,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大多给人一种落差感和边缘感。江政宝师兄很是直接地承认了这一点,但他也认为,正是这样文理兼济的环境,塑造了具有完整血肉的人大人。他和我们谈起了之前在月刊的感受——“多了很多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牛人,有工业界的,也有学术界的,增广见闻的同时,还能帮助自己提早规划未来的选择。”他还不忘和我们分享了一些选修课的经验——“我之前选了一个关于《红楼梦》的课,还有四大名嘴的课。相比充满逻辑的信院课程,这些人文类课程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能接触到很多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其他院系的师生,在培养自己数理能力的同时,增添人文关怀,这是人大特别的地方。”

对于自己所成长的人大的学术环境,“其实在人大学理工科有一种不一样的味道。我们注重技术,注重实践,我们的同学接受的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洗礼,感受的是逻辑思维之美,而其他文科的院系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虽然朋友圈曾经疯转一篇文章说学计算机的西二旗程序员,5万月薪过得像5千一样,给人一种理工科学生都是不懂生活、没有情趣的书呆子形象。我倒不这么觉得,我很自豪在人大能成为理工生这种minority,我们追求的是另外一种美,逻辑上的美和实干的美,这种美可能不那么光鲜,但是很实在。那种亲手实现一个系统、写出一个APP的成就感,不是其他专业的同学所能体会到的。”

“未来从现在开始”

 

关于大创,江政宝说到“我们是科研型的课题,做一些相关研究;也有很多是实践型的课题,最后做出了优秀的系统”,他总结说,无论是哪种选题,一定要深入进去,不能浮在表面,做研究型的,就要拿出自己的创新点;做系统型的,就要一行代码一行代码写出一个可用的系统。

在很多机会与挑战中,江政宝师兄坦言,他也曾经陷入迷区。还没加入实验室之前,他把学习和知识看得很次要,“想着大学了,干嘛每天呆在教室里,多枯燥啊,应该多走出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随着逐渐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他重新端正了思想“对待知识还是要一丝不苟的,注重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精神,学生主业还是学习。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句话,我很认同,原话是‘学术永远应该是每个大学的主流,其他的,比如培养学生如何走向职场,比如鼓励大学生创业,只应该成为一些点缀’。我的理解是,大学可以很多样,鼓励创业、鼓励社团、鼓励多种多样的体验,但是大学的重心,应该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学术,或者说得再泛一些,就是对知识的传承和创造”。本科四年,他也从曾经的“social”蜕变为“academic”。四年如白驹过隙,大一大二的摸索和学习,让他在大三大四确定了自己的规划。

“对本科的同学来说,谈未来规划或许有点远,不过尽早尝试还是好的”,他接着补充道,“尝试不是要不断变换,而是要摸索出你自己感兴趣,愿意发展的那一条道路,然后专注地走下去”。

一路走来,身边的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热衷新闻写作,致力于新闻研究的同学,也有大一大二修完大学课程,大四就拿到天使基金投身创业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对实验研究感兴趣,就留下来了”。

匆匆过去又是三年,如今研三的他,用吴玉章证明了自己的成长与努力。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采访的最后,他对后来者建议“珍惜眼下的时光,勇敢的尝试,做出选择,保持专注”。